学校新闻

当前位置: 学校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
喜报|我校四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

来源:教务处 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09-07浏览次数:

近日,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《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》,我校四门课程入选。张永强老师团队的《创新思维》课程荣获“线上一流课程”认定;宋荣方老师团队的《土力学》和焦慧平老师团队的《高等数学》课程荣获“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”认定;郭晓琴老师团队的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综合社会实践》获得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。

课程名称

课程负责人

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

认定类别

创新思维

张永强

张帅旗、马丽敏、毛永明

线上一流课程

土力学

宋荣方

杨庆年、王丽霖、王倩倩、范红军

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

高等数学A(1)

焦慧平

徐自立、周飘飘、孟琳琳、庞进丽

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

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综合社会实践

郭晓琴

王岚、苟梦星、李镁娟、张煜佳

社会实践一流课程

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,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、推动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课程改革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举措。自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课程“双万计划”以来,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积极响应、系统规划,将课程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抓手。本次入选的四门课程,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均形成了鲜明特色。

《创新思维》是中国大学慕课网的线上课程,已开设十二学期,属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。覆盖文理科学生,融合美学、哲学、历史等多学科,结合文科创意与理科逻辑,打破专业限制,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。课程结合国家创新创业精神,运用最新案例更新体系,构建知识、技能、价值三维课程。原创“创新思维金字塔”模型是亮点,从人生创意角度提升创新维度,帮助学生理解创新,激发潜能。

《创新思维》课程团队

《高等数学》课程团队坚持课程思政引领,融合“慕课堂+雨课堂”平台,构建“线上自学—线下研讨—实践拓展”混合教学模式。该模式自2021届实施至今已建设5期,突破教学时空限制,提供灵活可回放的学习路径。课程以“筑牢数理根基、提升科学素养、厚植家国情怀”为目标,通过重构模块化内容、嵌入思政案例与科学史素材、设计阶梯型实践任务、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多元评价,显著提升学生建模能力、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。

《高等数学A(1)》课程团队教师线下授课场景

《土力学》课程团队致力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,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、能用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。课程内容、方法、手段、资源和理念等要持续改进。团队构建了OBE理念下的“三有融合、三堂融通、三阶段”混合式教学体系;结合工程案例实施项目引导教学,融入科研项目开展探究式学习;建立了“多维度、四结合”课堂考核评价体系。此举增强了师生互动,改善了学生学习习惯,激发了学习潜能,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
《土力学》课程负责人宋荣方说课场景

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综合社会实践》是面向食安专业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课程。课程构建“产业-教育-民间”融合的“1-2-3-4-5”项目牵引式教学体系,通过社会调查、科普宣讲、专业实践、汇报答辩等形式,多维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,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食品安全守护者。课程团队持续开展“食品安全与营养”家乡行活动,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增才干、练本领,为食品安全治理注入青春力量,凸显专业教育价值,实现“春风化雨”的自我思政教育,使学生在体验乡土中国中厚植家国情怀。

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综合社会实践》授课现场

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,既是对我校现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,更是对未来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的有力鞭策。学校将以此为契机,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,推广先进建设经验与教学模式,推动全校课程建设质量整体提升。同时,学校将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,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,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,为早日将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建成“办学特色鲜明,对郑州市有突出贡献,在全国同类高校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”而努力奋斗。

(编辑:任美琪)

关闭